類風濕關節炎        


 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病因未明、以關節病變為主的慢性反覆發作的全身性疾病。早期以關節滑膜炎為特徵,逐步侵襲肌腱,韌帶等結締組織,有游走性關節痛、腫脹和功能障礙;晚期發生軟骨和骨破壞,出現關節僵硬和畸形,功能喪失,導致殘廢,給患者帶來終生痛苦,是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一種疾病。


    本病原因目前仍然不明,近年來普遍認為與自身免疫力有關,是在關節滑膜處發生免疫反應;就病因而論,可能與感染、過敏因素,內分泌失調、家族遺傳、免疫異常有關。發病年齡約30~50歲為主,中老年人較易發病;病期以3個月到50年不等,而以1~5年者最多,男比女約為1:3。


    中醫學認為此病屬於痺症的範疇,【素問.痺論】指出”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,其風氣勝者為行痺,寒氣盛者為痛痺,濕氣勝者為著痺也”。喻嘉言指出:『痺症日久,關節變形,僵硬者,未可先治其痺,而應先養氣血』。痺者,閉而不通之謂也,正氣為邪所阻,臟腑經絡不能暢達,皆由氣血虧損,腠理疏豁,風寒濕三氣得以乘虛外襲,留滯於內,流注凝澀而得之。而素體不足,正氣偏虛,腠理不密,衛外不固,是引起痺症的內在因素。因此,正氣不足、營衛失調是本病的內部根本因素,而風寒濕熱之邪是外部條件因素。


臨床表現:


(ㄧ)關節症狀:


      各關節受累的頻率依序為近端指間關節,掌指關節、上肢、下肢關節等,而中指近端指關節被認為是最常侵犯的關節。包括晨僵、疼痛、游走性及對稱性。


(二)關節體徵:包括關節腫脹、觸痛、活動受限、摩擦音。


    臨床上以手和腕關節幾乎都會累及的關節,前述近端指關節的梭形腫大是早期表現,遠端則很少受累。腕背部腫脹是最早特徵之ㄧ,腫脹最易涉及伸肌腱鞘,而手的屈肌肌腱以第     三指屈肌腱為多見。晚期的關節畸形或強直,常見鵝頸畸形,扣眼畸形及望眼鏡手。膝關節早期可受累,有些患者以膝關節為首發表現,包括關節僵硬、疼痛、行走和起立困難、     關節腫脹,可發現“膨脹徵„,髕骨內側有波動感或髕上囊腫脹。


(三)關節外表現:不僅侵犯關節及其周圍組織,包括皮下結節.血管炎,更可累及心、肺、眼等組織、器官。


治療:中醫辨證基本法:分為實證和虚證兩大類。


(一)實證:


1、濕熱痺阻證


症狀:關節紅腫熱痛,尤以四肢小關節為甚,肢體困重,晨間僵硬、發熱、口渴不欲飲,煩悶不安、溲黃、舌質紅苔黃膩、脈滑數。


方藥:宣痺湯加味。清熱袪濕、宣痺通絡。


2、熱毒痺阻證


症狀:關節赤腫熱、疼痛劇烈、痛不可觸、觸之發熱、得冷則舒、關節不得屈伸,或煩渴、面赤、溲赤便秘、舌紅、苔黃或黃膩、脈滑數或弦數。


方藥:四妙勇安湯合白虎湯加味。清熱解毒、涼血活絡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
3、風寒濕痺阻證


       由於人體素質不同及感受風寒濕邪有所偏重,故本證又分為風邪偏勝、寒邪偏勝、濕邪偏勝三型。


(1)風邪偏勝


       症狀:關節走竄疼痛、痛無定處、以四肢小關節為主,雙側交替作痛,或單側關節交替作痛,關節輕度紅腫、汗出惡風,有時兼有寒熱、舌淡紅、苔薄白、脈浮緩。


       方藥:防風湯加減。袪風除濕、散寒止痛。


(2)濕邪偏勝


       症狀:關節疼痛、腫脹、痛處較為固定、肢體困重麻木、四肢活動不便、關節僵硬,遇陽雨天或居潮濕之地加重,得熱得按稍減,或伴泛惡、納呆、或見皮下結節、舌質淡、苔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白膩、脈濡緩。


       方藥:蠲痺湯加減。袪濕健脾、疏風散寒通絡。


(3)寒邪偏勝


       症狀:關節疼痛劇烈,甚則如刀割針扎,遇寒則劇,得熱則緩,日輕夜種,痛處較為固定,常有冷感,以小關節多見,晨間僵硬,關節活動障礙,受累關節皮色不 紅,舌暗苔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白,脈弦緊。


       方藥:烏頭湯合薏苡仁湯合方。溫經散寒,袪風除濕。


(4)寒熱錯雜證


       症狀:關節紅腫熱痛,但局部畏寒,或自覺發熱但觸之不熱;肢體關節屈伸不利,得溫則舒,甚則僵硬強直、變形,伴有身熱不暢,或發熱畏寒;或身熱欲蓋衣被,或口渴欲熱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飲,或自汗身涼;舌紅苔白或舌淡苔黃;脈弦數或弦緊。


       方藥: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。溫經散寒,清熱通絡。


(二)虛證:


1、氣血兩虛證


        症狀:肌肉關節酸痛無力,時輕時重,活動後加劇,肢體麻木或關節變形,肌肉萎縮,面黃少華,心悸,氣短乏力,易汗,食少便溏,舌淡苔白或薄少,脈細弱無力。


        方藥:黃耆桂枝五物湯和當歸湯加減。補益氣血,活絡袪邪。


2、肝腎陽虛證:


        症狀:關節冷痛,腫脹,日輕夜重,屈伸不利,關節變形,腰膝酸軟,足跟疼痛,畏寒喜 暖,手足不溫,面色蒼白,自汗口淡不渇,毛髮脫落或早白,或小便頻數,男子陽    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萎, 女子月經後延量少,舌淡胖嫩,苔白滑,脈沉弦無力。


   方藥:獨活寄生湯加減。溫補肝腎、袪寒除濕、散風通絡。


3、肝腎陰虛證:


   症狀:筋肉關節腫脹,骨關煩痛,或關節屈伸不利,步履艱難,日久腰膝酸軟無力,形體消瘦,或咽乾耳鳴,頭昏視物不清,或失眠多夢,盜汗,五心煩熱,兩頰潮紅,男子可        見遺精,女子月經量少。舌紅少苔,脈細數或弦細數。


   方藥:左歸丸加味。滋補肝腎,強壯筋骨,兼清虚熱。


      類風濕關節炎中西醫結合治療是必然的趨勢,經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式,對大多數病人而言,確實可以達到減輕疼痛,延緩或控制關節破壞,預防關節畸形致殘。


    穴位改善:針灸具有止痛、調整免疫力、增強肌肉關節彈性,並免除藥物的副作用。局部阿是穴、陽陵泉、足三里、三陰交、合谷穴,舒筋活絡止痛。畏懼針灸可以點穴按壓法減     輕疼痛。耳穴療法:取腎上腺穴、內分泌、皮質下、神門、風濕线、相應關節部位。


   按摩手法:須細心、耐心、不可急躁,剛柔相濟,切勿急於求成,避免手法不當引起損傷;手法重用於腎、肝、脾經腧穴,側重於調和氣血、活絡關節,促使全身狀況和關節功能    的改善。腫痛時可外敷三黃藥膏。


日常保健:


(一)類風濕關節炎好發於女性,初期病情發作常見關節隱隱作痛、無力感、疲倦乏力、貧血等症狀;情緒上應激反應、焦急、煩躁可想而知,家人應多予以撫慰。


(二)治療须配合中西醫結合,以整體內服與外治綜合療法來處置,療效才能持久,以緩解疼痛症狀及保持關節的彈性和功能為原則。


(三)及早發現預防並治療是必要的,因發病二年內未得到及時及正確的治療,很可能併發關節破壞或畸形。目前無徹底治癒的方法,對於關節畸形的病人,只能透過藥物達到減輕             痛苦,延緩關節損傷,預防關節畸形等。


(四)絕對禁食冰冷飲品。


(五)洗浴中藥:透骨草50g、伸筋草30g、赤芍20g、紅花10g、當歸10g、丹参15g、川芎10g、乾姜6g,加水1500毫升,须煎15分,共兩次混合,使溫度在38~40℃,洗浴患部             15~20分鐘;其藥液可再次加溫重複使用;一日可洗浴二次,7~10天為一療程。煎煮後的藥渣可用布包好,作其他關節的局部熱敷,可達抗炎消腫活血止痛之目的。但不建               議作全身性熱療。